:::

  

關閉
 


【全市】2022 Openbook 好書獎112年1月-9月巡迴展出,歡迎看展!

發佈館別:新北市圖(總館)

發佈時間: 2023/04/03  | 最後修改時間: 2023/04/03  | 點閱率:2587

2022openbook好書獎主視覺

● 閱讀大使「郭婞淳」
● 攝影:陳宥中

Openbook邀請讀者打開2022年度書單,用閱讀充盈力量,準備在新時代迎向世界。

 

巡迴館別、時間及地點:

1、總館:112年1-2月/1樓電子書牆

2、汐止分館、青少年圖書館:112年4-5月

3、新莊分館、蘆洲集賢分館:112年6-7月

4、泰山分館、貢寮分館:112年8-9月

 

一、年度中文創作

項次

書名

作者、出版資訊及書評

1

女兒

零雨著/印刻出版
零雨是臺灣重要詩人,含蓄、內斂、素樸、誠懇,安安靜靜以平常心寫詩,卻又極有規劃性,最終表現在詩集上,依時考察其詩之寫作史,自有清楚的發展軌跡。近作《女兒》獻給離世6年的母親,是零雨少見的自我生命之顯性書寫。在蔚藍海洋,女兒們「泅泳的姿態各異」,以此為「安身立命之所」。(李瑞騰)

2

不只哀悼:如果記憶有形狀

鄭安齊著/沃時文化
這本書可以由淺及深閱讀,一可當作旅行手冊,跟著紀念碑地標展開德國深度遊;二可視為歷史書,考察德國轉型正義的歷史;還可以探討記憶與生命政治的核心命題,追問哀悼的行動意涵。作者的學識累積、寫作能力與編輯的資料編排、設計製作完美結合,理論的國際視野結合在地的議題關懷,成果令人驚艷。(張潔平)

3

危殆生活:無家者的社會世界與幫助網絡

黃克先著/春山出版
無家者是都會的日常,在熱鬧街巷的轉角,人們感知他們的存在,但大多視而不見。本書以細緻的民族誌手法,透過各種拆解與重構,點出在產業變遷與國家發展下,危殆生活是大家可能的生命處遇。作者展示社會學的基本關懷不只是靜觀他人痛苦,而是共感群體,並提出有意義、貼近社會脈絡的改變方略。(郭文華)

4

沒有信箱的男人

夏曼.藍波安著/聯合文學
本書勾勒異族相遇的文化誤譯及衝突,錨定達悟人於近現代歷史中的座標,於小說中呈現從日治到戰後,蘭嶼位處外邦殖民結構下的「邊陲」處境。沒有信箱的男人意指「沒有文字的民族」,夏曼以「借貸的文字」,一次次講述民族傳說與歷史的同時,也觀照所有相似命運的少數民族。(李瑞騰)

5

走進布農的山

郭彥仁(郭熊)著/大家出版
台灣的自然書寫臻於成熟,但本書依舊藏有清新的魅力,那是一種背離傳統書寫,混雜著科學考究的山間踏訪之途。創作者的一切皆是取自山林,然而其字裡行間隱含的謙卑與肅穆,藏著一股泥土的氣味,提醒我們無論是作者或讀者,都只是山間的塵埃,行走在樹林之中。(郝妮爾)

6

夜的大赦

曹馭博著/雙囍文化
曹馭博的作品像一團火焰,時而火紅、時而炙熱、時而溫暖,我只能一直凝視它們,深深入迷!靠近或者遠觀,端坐在一旁,看著這團火的變化,也在心裡點上一盞蠟燭,給世界,也同時給心靈的幽靈。不用擔心讀不懂詩,我深信會找到彼此指認的,無法言說卻可以辨識的,在容納一切的漆黑裡。(王榆鈞)

7

波間弦話

柳丹秋著/時報文化
一本如此厚重的作品,卻讓讀者感到輕巧,甚至看完最後篇章仍不忍完結。架空的歷史背景:台灣二度受日本統治,被稱為「南島」的台灣女子,失婚後一路向北方日本列島邁進。日文思維混合縝密台灣語彙的創作風格,角色對話立體,情節通透,無論從主體或文字技巧來看,都是讓人無比驚喜的中文創作。(郝妮爾)

8

病從所願:我知道病是怎麼來的

隱匿著/聯合文學
這不僅僅是分享給病友的疾病書寫,翻閱每篇散文,看似輕盈直白的語句裡蘊含著詩意,而在背後,無法想像那是一個人身心抵抗、接納、在低限的生活所需中,如何堅毅地與病共生共存。在隱匿的書寫裡,她讓人們相信,文學也可以是疾病的救贖,寫作是活下去的泉源。(王榆鈞)

9

煙街

沐羽著/木馬文化
面對「2019後」的香港,文學要演示的,是面對荒蕪和缺失時的自由,以堅韌得近乎扯皮的語言,呈現隱忍得近乎冷笑的悲傷,這樣的劫後文學,必然迥異於「傷痕文學」。香港回不去了,我們只能在沐羽這一代香港青年小說家的文字中學會辛辣的現實,在煙霧彌漫混合淚水汗水中辨認漂過我們身邊的殘軀。(廖偉棠)

10

臺灣美術兩百年套書(上:摩登時代,下:島嶼呼喚)

顏娟英、蔡家丘等著/春山出版
這套書猶如一場豐盛的紙上展覽,帶領讀者進入圖與物的世界。在形塑歷史敘述與經典化之外,本書更重要的意義,是讓讀者透過藝術家之眼,重新觀看臺灣。我們熟悉的物景在不同藝術
風潮下呈現出個別藝術家的不同觀察,不僅是學習臺灣美術史,更是重拾美感體驗的入門磚。(李仁淵)

 

年度中文創作得獎書籍書封

 

二、年度生活書

項次

書名

作者、出版資訊及書評

1

再見的練習

文、圖:林小杯/是路故事
走失兩年的狗狗又回到主人身邊,卻已來日無多。這本關於失落、重逢與成長的書,時間感流動交疊,變幻如詩,畫風乍看寫意,其實滿滿的工筆細膩,下手節制,用情卻極深。這也是充滿「手藝人」精神的書,不只畫得好,用紙、裝幀、印刷也極費工夫。就像一部紙上電影,你會回頭一再重讀,直到把所有細節都留在心裡。(馬世芳)

2

致未來的男孩們:掙脫「男子氣概」的枷鎖

太田啟子著/洪于琇譯/尖端出版
這個男人為什麼會養成這種性別歧視的想法呢?作者記錄下生活中與孩子對性別相關大小事的溝通,試圖平衡身為女性在父權系統裡的受挫,以及身為母親希望讓孩子快樂自在的拉扯。除了是給男孩的實用成長指南,也讓思考要與「未來的男孩們」說什麼,成為自己走下去的方法。在愛兒子的同時,也是一場愛自己的練習。(溫若涵)

3

食托邦:一餐一世界: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

卡洛琳.史提爾著/周沛郁譯/果力文化
作者以食物為核心,探索當前人類許多困境的肇因和改善之道。扎實的構築訓練及全觀視野,從容爬梳、精準取材、系統論證,完成這本百科全書視野的重量級作品。讀者可仿效日常生活覓食的心情與步調,從最感興趣的章節隨性進入,包羅萬象的文字舉重若輕,俯拾皆是反思和洞見。(朱逸恆)

4

偽魚販指南

林楷倫著/寶瓶文化
他是個思緒飛奔的魚販,善於將生活中截然不同的事件相互比擬描摹,化成這本幽默、新奇,讀來無奈且百感交集的散文集。兼具感性與深度的文字看似白描,卻注入濃郁的人生掙扎,沒有刻意逗笑卻令人捧腹,沒有賣弄哀傷卻霎時讓人落淚。談自己的人生也談魚市的人事物,文字看似粗曠,實則入木三分,並帶有滿滿的親切感。(吳慧敏)

5

移工怎麼都在直播

江婉琦著/木馬文化
透過田野研究和參與觀察,本書帶領讀者現場直擊移工的真實處境與生活,沒有想當然爾的刻板印象,不做先入為主的道德判斷,還原了形形色色的移工以及不同身分地位的台灣僱主。但願此書讓我們懂得耐心傾聽和謙卑同理,溫柔對待每一個身陷結構限制和生活夾縫中,各自綻放著美麗、抑或散發著哀愁的人生。(朱逸恆)

6

尋找母樹:樹聯網的祕密

蘇珊.希瑪爾著/謝佩妏譯/大塊文化
一本重要的知識書,也是溫暖而充滿著愛的故事書。與自然寫作先驅卡森齊名的作者,是研究植物溝通與智慧的先鋒,她發現森林裡的萬物息息相關,樹木之間不斷在對話、溝通、互助,形成樹木界的網際網路。全書提醒我們對自然的敬畏,更彰顯陰性力量對世界的意義,從小我到大我,從當下到放眼未來,視野宏觀。(鄭美里)

7

菊花如何夜行軍

鍾永豐著/春山出版
鍾永豐把這一路的心路歷程和實踐心法和盤托出,不只是精采的回憶錄,也有醍醐灌頂的啟蒙力量。文字兼有記者的鷹眼、革命家的熱血和詩人的心腸,都是多年熬煉的心法。他寫自己的成長,農民與農村的故事,也寫出了台灣曲折流離的歷史。關於搖滾、民謠和在地原創音樂場景,這可能是中文世界寫得最精采也最深刻的一部。(馬世芳)

8

憂鬱者之歌:精神病房掙扎求生實錄(限)

卯月妙子著/何姵儀譯/台灣東販
本書記錄作者出入精神病院的日子,人物線條簡陋,眼底無神,看似崩壞邊緣。患者既有旁人無法想像的慘烈,也有與他人無異、身而為人的情感,即便知道自己很扭曲,還是「想要像個人活下去」。從指認精神疾病的存在,到與之共存的學習,對於精神疾病患者心理世界的描寫,也許永遠都不嫌多。(溫若涵)

9

斷食善終:送母遠行,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

畢柳鶯著/麥田出版
醫師作者記錄母親因病生活無法自理時,選擇自主斷食,最終在子孫陪伴下安祥離世的過程。書中列舉台灣善終法規的發展,梳理死亡自主權的辯證,彙整讀者的迴響與常見疑問,深具參考價值。有尊嚴的善終對臨終者和生者同樣重要,事前溝通人生最後一程的安排和醫療抉擇,才不至因措手不及而徒留悔憾。(吳慧敏)

10

鰻漫回家路:世界上最神祕的魚,還有我與父親

帕特里克・斯文森著/陳佳琳譯/啟明出版
你對鰻魚的認識僅止於鰻魚飯不便宜、鰻魚滑溜溜很難抓嗎?讀過本書,你可能打心底升起對鰻魚的敬意和讚嘆。揉合自然書寫和生命書寫,這本以鰻魚串起來的奇書包含了科學、歷史、地方產業、認同與文化,以及父子之情、家族祕密。這部跨界奇書,為讀者展示自然書寫可以如此情感深摯動人,且優美如詩。(鄭美里)

 

年度生活輸得獎書籍書封

 

三、年度青少年圖書

項次

書名

作者、出版資訊及書評

1

別鬧了,動物大人!牛羊雞豬不只是盤中物,農場大腦比你想的更機智,鮮活呈現動物情感認知與社會行為的科普漫畫

文:瑟巴斯欽.莫羅/圖:萊拉.貝納比/林凱雄譯/積木文化
這本科普漫畫打破專業知識與故事書寫的界限,擷取來自戲劇、文學、流行文化的橋段,透過對實驗步驟與結果的敘述,讓讀者見識牛羊雞豬的情緒反應與思考能力。作者的聯想上窮碧落,使他的書寫超越科普知識的類型,讓實驗讀起來像故事,觸動人心,召喚笑容與情感。(蔡宜容)

2

除了自己,成為不了別人:不必變強,只要獨一無二。向邊緣生物學習「個性化」的生存秘密!

稻垣榮洋著/楊詠婷譯/仲間出版/
本書目的不在勵志,而是以其他生物的真實狀況,來對應人類的抽象問題。「自我」是什麼?「個性」又是什麼?這些大哉問從生物學觀點出發,語言文字便清晰立體了起來。全書行文親切,不提供答案,而是在讀者心裡留下一道思索的軌跡。真希望我在少年時代就讀過這本書,也很慶幸年輕讀者的書架上能有這本書。(安石榴)

3

雲朵屬於誰?

文:馬里歐.柏哈薩爾/圖:傑哈爾.迪布瓦/藍劍虹譯/字畝文化
無聲電影般的畫面,隨著小女孩走過人生中最年幼卻也最沉重的經歷。這本書以輕柔的手法講戰爭和難民的主題,沒有血腥暴力,卻傳達出其中的殘忍。全書步調很安靜,穩穩的推進故事,所以讀者能注意到細節,讓人沉浸其中,了解我們如果被捲入一個不得已的世界,要如何度過。(李瑾倫)

 

年度青少年書得獎書籍書封

 

四、年度童書

項次

書名

作者、出版資訊及書評

1

守護馬來熊的女孩:再見,索亞!以信念燃亮夢想的旅程

文:阮莊/圖:吉特.茲東/王念慈譯/菓子文化
這是失去媽媽的小馬來熊,從非法交易市場回到野外的故事;也是因動物受虐深受震撼的8歲女孩,許下承諾,一步步踏上守護動物之路的故事。水彩渲染的圖像,不迴避直接呈現暴力的殘酷,讀來卻不悲情也不悲慘,帶著越南風格的柔軟。保育行動迫在眉睫,只有看見動物真正的遭遇,改變才可能發生。(劉淑雯)

2

文、圖:馬努葉爾.馬爾索/葉淑吟譯/大塊文化
這是一本謎之書,文字不多卻充滿文學性,所有細節敘述都包含在圖像中。飽含西班牙色調的畫面,融入了從舊石器時代到現代的各種風俗文物,透過複合媒材,以溫潤的鮮明色彩、樸實的筆觸刻畫出具童趣韻味的圖像。這本書沒有明確要「說什麼」,單純講述一則傳說故事,卻會讓人一看再看。(玉米辰)

3

從前從前,火車來到小島

文、圖:黃一文/星月書房
怎樣讓現在的台灣孩子理解「民主自由」並非如空氣般理所當然的存在?本書將台灣威權統治時期的社會狀況做了適切的轉譯:火車自塑「偉大」的形象,不容挑戰,只要有不同看法的人,就被帶上看似牢房的車廂。看似不合理,卻是白恐時期的真實。讀者流暢地看完故事後,會沉下心來,意會著故事嚴肅的一面。(玉米辰)

4

畫家馬一邊

文、圖:湯姆牛/小天下
這本充滿趣味的創作,拉近了讀者與水墨畫的距離,從故事到畫面,化抽象為具體,為「留白」一詞做了最簡樸卻記憶深刻的示範。仿如宣紙上的暈染效果,加上現代幾何藝術的圖形,成為全新的藝術設計。本書以兒童就能理解的角度,恰如其分地融合水墨的風韻,在圖與文之間帶給讀者反思與回味。(劉淑雯)

5

童話陪審團:刑法篇X民法篇|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 X 連結生活的公民素養,探究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法律知識

文:法律白話文運動/圖:A hui、小島研究站/親子天下
雖然是談法律的書,閱讀過程中一點都不無聊。每個案例都以童話或傳說為引子,因為耳熟能詳,對照起法律的解說才更清楚。作者群費心處理各種專有名詞,幫我們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分際,以及貌似簡單卻又複雜的規則,閱讀過程中會忍不住想找個人好好討論一番。(安石榴)

6

潛入迷你王國:小巧蜂蟻,驚奇無比

文:安娜.貞洛斯基/圖:伊莎貝拉・西穆勒/許少菲譯/快樂文化無論是知識性或繪畫表現,這本書都讓人舒服讚嘆。七彩和諧的超細筆觸勾畫出繽紛謎樣的螞蟻世界,真實但也保有傳神的眼神與表情,拉近讀者與書中每一角色的距離。有趣的生物細節透過繪畫放大,傳達出驚人的震撼感。活動翻頁做工精緻,每每翻開總是充滿驚喜。(李瑾倫)

7

蔬菜六勇士

文、圖:鶴田陽子/蘇懿禎譯/步步出版
這是一本「好好的說故事,故事說得好好」的故事書,改編自日本傳說,保存了經典童話架構。六位號稱勇士卻並不特別起眼的蔬菜,因為並不特別英勇的善行得到祕密武器,組成雜牌軍打敗蒟蒻怪,救回被擄走的公主。在強調童話改編與經典重新詮釋的時代,本書以圖像與文字說了一則老派且迷人的故事。(蔡宜容)

 

年度同書得獎書籍書封

 

五、年度翻譯書

項次

書名

作者、出版資訊及書評

1

他們說我是間諜:人類學家與她的祕密警察監控檔案

凱薩琳.韋德瑞著/梁永安譯/衛城出版
信賴的朋友竟然是祕密警察的線民,監視你的一舉一動,得知後你會怎麼面對他?當面對的是真實的、與自己有連結的人,愛與恨都不是那麼簡單。與其將實際發生過的迫害簡化成非黑即白的單向論述,乃至摘去歷史脈絡,成為片面的口號,本書引導讀者正視迫害如何發生,從體制下個人的行動來理解威權時代的歷史。(李仁淵)

2

母親的歷史:懷胎、分娩、哺乳、一夜無眠、安撫嬰孩、教養育兒……跨越時間與地域,思索母性、理解母職,並探尋人母身分的歷史及演變軌跡

莎拉.諾特著/王翎譯/臉譜出版
這部非傳統的歷史書寫,原書名「母親是個動詞」。作者以批判性自傳筆法記錄自身私密的經歷,同時考證不同時代與地區對母親的理解,為讀者彙整出一部穿梭於個人與歷史,關於母性與母職的跨國度跨時間歷史。在少子化成為國家發展問題的當代台灣,非常值得社會關注。(陳恒安)

3

江戶城裡的異鄉人:一個幕末時代叛逆女子的一生

艾美.史丹利著/林士棻譯/遠足文化
這是貨真價實的歷史考據文本,但細膩悱惻比之小說有過之無不及。幕末的日本就像這個不甘命運、努力自決的叛逆獨立女性,站在西方文明世界的大門前,稍經猶豫,就把心一橫闖了進去。作者游刃於民間敘事的細微與大歷史的宏觀之間,解開了幕末的另一重帷幕。(廖偉棠)

4

血色大地:夾在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東歐

提摩希.史奈德著/陳榮彬、劉維人譯/衛城出版
20世紀中葉,在蘇聯與納粹的互動下,東歐地區有1400萬平民遭到蓄意謀害。本書從歷史學出發,抵抗被刻意工具化的社會文化記憶。作者不斷帶著讀者反思,為什麼當年有那麼多人因暴力而受難?為什麼人類會失去道德性?為什麼有些人會失去被當成人類的權利,而且直到今日依舊如此?(陳恒安)

5

版權誰有?翻印必究?近代中國作者、書商與國家的版權角力戰

王飛仙著/林紋沛譯/臺灣商務
本書不是智財權的法律解析,也不是反盜版的政令宣導,而是翻轉近代中國印象的原創社會史專書。有學術高度,立論嚴謹有據,但故事生動迷人,別開生面,特別是上海與北京的書界生態與盜版查抄,時有莞爾段落。最後討論新中國初期的版權實踐,並提出了意味深長的反省。(郭文華)

6

哥本哈根三部曲:童年、青春、毒藥

托芙.迪特萊弗森著/吳岫穎譯/潮浪文化
這部⾃傳性作品寫透了⼈⽣不同階段的⾃覺與掙扎,以及為創作所付出的無極代價。讀者⾸先會感受到那種輕靈⽂風的穿越魔⼒,⼀⾏看下來,瞬即置⾝於當年的哥本哈根。作者的敏感動輒得咎,每個句⼦都是裸露的神經,顫巍巍⽽驚⼼動魄,不經意就消解了殘酷與溫柔的分界。(郭光宇)

7

惡托邦記:核城市到鐵鏽帶,未忘之地的歷史

凱特.布朗著/黃煜文譯/左岸文化
歷史學者把「地方」當作檔案館,探索孤寂荒涼帶著惡名之地,筆觸所及皆具反思性,從「廢墟」中建立了深刻具體的歷史敘事,也讓這些被世人遺忘的角落有了點聲音。本書可看成作者的「黑暗旅行遊記」,輕薄好讀,對想瞭解舊蘇聯與烏克蘭歷史的讀者來說,是本容易進入的作品。(阿潑)

8

敞墳之地:移民路上的生與死

傑森.德里昂著/麥可.威爾斯攝影/賴盈滿譯/左岸文化
本書挑戰全觀式人類學的可能性,除了田野與訪談,也會看到作者瘋狂在沙漠做實驗,深刻描述人類的脆弱,用心呈現大自然吸納生命的力量,讓看不見的得以被看見,以「為屍體作傳」。本書多面向地展現了移民之路的暴力景況,讀者可從中獲得不少知識與啟發。(阿潑)

9

影之島

文:大衛.卡利/圖:克勞岱雅.帕瑪魯奇/穆卓芸譯/大塊文化
這部美麗深沉的繪本,以雄辯的美學、精巧的敘事,營造出令⼈讚嘆的想像空間,⼀則關於滅絕的殘酷寓⾔。圖⽂相乘,處處火花,動態平衡感絕佳,展現了繪本無可取代的敘事魅⼒與⽂學質地。不同物種之間最舒服的關係,想想也只能是友誼。(郭光宇)

10

隱谷路:一部解開思覺失調遺傳祕辛,深入百年精神醫學核心爭議的家庭調查史

羅伯特.科爾克著/黃佳瑜譯/麥田出版
這個家庭的12個孩子中,6個先後罹患思覺失調或躁鬱症,在精神病院出入多年,其他人是倖存者也是照顧者,全家籠罩著恐懼、痛苦、自殘與謀殺。同時間醫學對精神疾病的研究和探索如迷霧中摸象,也經歷著重重難關。全書故事性和科普性兼具,可讀性強又不過度獵奇,是非虛構寫作的典範之作。(張潔平)

 

年度翻譯書得獎書籍書封

 

※主辦單位保留異動之權利,詳細說明及活動資訊以官網公告為準。

承辦館別: 汐止分館  新北市圖(總館)  新莊分館  貢寮分館  蘆洲集賢分館  泰山分館  新北市青少年圖書館